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快讯1
张佩国教授学术报告会――首期陈翰笙社会学论坛的系列活动讲座
  • 发布时间:2014-05-28 |
  • 阅读数:831

为了发扬老一辈光荣传统,挖掘新的创作源泉。527日下午在我校雁山校区大学生学术报告厅举行了以“从社区福利到国家事业――清末以来乡村学校的及经费来源为主题暨法学院陈翰笙社会学论坛系列活动首期讲座。此次讲座由张佩国教授主讲。

张佩国 ,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上海大学社会院学人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律社会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人类学、法律人类学和中国乡村社会研究,主持“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农村支持体系”、“林奴与民间法秩序”等国家社科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颇硕。

活动伊始,张佩国谈及陈翰笙的研究学术思想对他当年博士阶段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启发,在讲述历史社会学旁征博引,并围绕福利问题的提出;福利概念与研究方法;庙产兴学”:从义学到学堂;短缺福利:两条腿走路开门办学的局面;以及从集资为学到免费教育这五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紧接着,对于福利问题的看法,他以二十世纪乡村教育史为背景,浅谈了在以往研究中杜赞奇、王铭铭等的“国家政权内卷化”和“民间福利模式”思想,提出一个问题意识,即通过二十世纪中国乡村学校公产及经费筹措机制的经验研究,来解释国家转型的历史实践逻辑。在谈到庙产兴学时,他细说了从义学到学堂的演变,从清代官学、社学和文学等的存在谈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指出在这期间,五十年代祠堂、庙堂或庙宇中的办学已经广泛出现;到毛泽东时代,呈现出开始两条腿走路开门办学的局面,学校开办方包括公办和民办,其福利由国家权利渗透乃至全面控制的村落和校产的社区共同享有。

“希望大家在研究问题时,应坚持民间文化与国家转型的相互阐释,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复杂互动,注重历史社会学与历史人类学的结合,同时也要明确自己在做什么,要有问题意识。”他在开始时就一直在强调着。

此外,他还对集资为学到免费教育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与大家讨论了社区整体福利模式与贡赋制国家的典型性,给在座师生带来了精彩纷呈学术讲解,开阔了大家对乡村社区的研究思路。

                                               大学生通讯社:王楚雁、刘纯业

                                       主讲人张佩国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