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快讯2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李浩教授莅临我院讲学
  • 发布时间:2017-05-20 |
  • 阅读数:582

2017518日下午3时在雁山校区3-210模拟法庭,法管学院第五届研究生论坛学术讲座系列正式开讲。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浩教授应邀来我院举行题为“举证期限制度的理解与运用”的学术讲座。我院郭剑平教授、胡辉副教授、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学术讲座。学术讲座由我院副院长郭剑平教授主持。

本次学术讲座李浩教授主要围绕举证期限制度的概述、举证期限制度的内容、逾期提交证据的后果三个部分进行阐述。在讲座的开始李浩教授通过分析三件涉及举证期限的案例,提出“法院是否应当认可超过举证期限的证据?”“二审中的新证据该如何认定?”等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

举证时限制度的概述部分,李浩教授首先解释了举证时限这一概念,及构成举证时限的两个要素:一定的期限和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其次,他对证据从“随时提出主义”向“适时提出主义”的转变进行了精要讲解;最后阐述了设置举证时限的理由,他认为主要在于提高诉讼效率、防止突然袭击及实现与审限制度的协调配合。

举证期限制度的内容部分,李浩教授讲述了确定举证时限的方式,确定举证时限的时间,法院指定期间的长短和申请延长举证期限四个方面的内容。他谈到,目前多采用的法院指定举证时限的形式,更符合实践操作的要求,将确定的时间推迟到审前准备阶段,更有利于充分保障当事人利益,避免诉讼证据突袭;他认为,虽然新《民事诉讼法》缩短了法院指定期限的时间,但由于起算时间的推迟,客观上举证时限并未真正减少,不会因此损害当事人权益。

在逾期提交证据的后果部分,李浩教授介绍了2012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给出了两个处理方式,分别为:(1)不采纳该证据;(2)采纳该证据并训诫或罚款。李浩教授通过列举与分析大量司法实例,表明目前实践中更多地采用第二种方式。他认为这是基于诉讼效率与实体公正的冲突,以及《证据规定》实施的教训而得出的。法院选择第二种处理方式有利于实现公正和效率的双赢。

在学术讲座的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向李浩教授请教问题。李浩教授针对大家提出的诸如:“如何弥补一方当事人因对方怠于举证而造成的损失?”“对于难以适用当事人协商确定举证时限的情况将如何改善?”“能否对逾期提交证据的违法成本制定特定的计算方式?”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答。

李浩教授对“举证期限制度的理解与运用”深入浅出的解读让在场的师生受益匪浅。李浩教授极高的专业造诣,细致严谨、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十分值得大家学习。李浩教授学术讲座现场气氛活跃,在场师生频频对李浩教授精准的学术观点报以热烈的掌声。

(文/:宣传部 成立文/唐莉)

 

                      郭剑平教授(右一)主持学术讲座    

                                     李浩教授在进行学术讲座

                                   讲座现场 

                                            同学在与李浩教授互动交流

                              同学在与李浩教授互动交流

                                     我院教师与李浩教授合影留念